連續兩年,
我國環保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發展,
從大氣、水和土壤三大環保行動計劃
預計“十三五”期間污水治理投入將達到13922億元
國家政策控制下的剛性需求,主要表現為國家鼓勵推動水污染治理、推動節能減排實施、重視水資源循環利用、解決缺水地區飲水問題等政策引發的需求。這些需求將主要促進循環水市場、中小規模的工業污水處理市場迅速發展。
預計我國“十三五”期間的污水治理投入(含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將達到13922億元。其中,2020年農村污水處理率預計將提高30%,未來5年村鎮污水處理市場潛在年均市場規模可達43億元(不含管網建設)。
全國有90%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受到了嚴重污染。地下水資源污染嚴重影響了我國居民用水安全,威脅了人類健康。節約用水,做好污水處理,采用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實現污水的凈化和循環再利用刻不容緩。
目前我國水務行業還處于成長期。
● 以北控水務、首創股份、興蓉投資、創業環保等為代表的一批大型國有上市企業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豐富的社會資源等優勢迅速發展壯大,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拓搶占市場,業務規模已大幅領先于同行業大多數企業,成為跨國水務企業強力的競爭對手。
● 以桑德集團、國禎環保、鵬鷂環保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民營企業憑借著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機制、技術創新等優勢迅速崛起,成為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行業新生力量。
此外,隨著污水深度處理的推廣以及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需求的加大,高端污水處理設備的PE投資價值逐漸凸顯。
未來污水處理將逐漸向二三線城市滲透,且二三線城市及鄉鎮地區污水處理業務配套設施還不健全,因此在這些地區的污水處理業務將可能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在這些地區的污水處理企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預計未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投資需求約為3500億元
自2012年底全國大范圍爆發霧霾開始,國家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步伐加快,一系列政策規劃密集出臺,監管趨嚴、標準提升、社會參與、依效付費成為環保產業的“新常態”,大氣治理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預計未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投資需求將達3500億元。
基于我國大氣污染現狀的分析,以及公眾對整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關注,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現在可以說是炙手可熱,將是未來數年我國環保產業中最有前景的子行業之一。
政府引導投資促進產業發展,包括對相關設備改進的投資,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同時,相關標準的提高也將會帶來環保治理設備的研發升級,推動我國自主創新,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帶來新的更多的投資機會。
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標準肯定會不斷加嚴。電力、水泥、鋼鐵等高污染行業的標準都在不斷修訂中,上述行業在重點區域還設置了更加嚴格的特別排放限值。標準提高導致的設備升級改造將會給環保市場,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市場創造新的投資機會,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
目前環保部正在制定石化等重點行業的VOCs排放標準,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或將VOCs排放量納入主要環保指標,在政策的強制壓制下,VOCs治理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建議投資者重點挖掘VOCs治理市場投資機會。
與水污染治理與固體廢棄物治理相比,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市場化程度較低,這是因為大氣污染易受天氣影響且易轉移,這導致地方政府之間互相依賴,治理大氣污染的積極性較低,最終導致了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發展較弱的局面。不過,隨著霧霾問題日益嚴峻,上述景象在密集的政策出臺后,有望得到改善。
市場空間約為1900-3500億元
我國土壤污染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環保部2014年4月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 我國土壤修復每年的項目數量僅為幾十個,年投資額大約在20-30億元,并多以小規模項目為主(2000萬元以下)。
● 項目類型以污染場地修復為主,其中場地修復占到總量的78.6%,耕地修復僅占7.1%。
● 目前土壤修復行業的產值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大約為0.5%。而美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在2000年左右進入高速發展期,土壤修復的資金占GDP的比重保持在0.4%以上,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30%左右。
由于我國的土壤修復尚處于從“無”到“有”的初始階段,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大部分企業工程經驗少,長時間虧損經營。然而,近兩年政府對土壤修復的重視程度增加,“土十條”有望從頂層設計推動行業發展。
進入2014年以后,污染場地的調查、評估、修復和監測的一系列標準和法規密集發布,完善土壤修復項目的實施過程的各項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環保行業“十三五”的重心正在從減排逐漸轉向環境質量恢復,而各地方政府對環保的態度也開始有了從被動到主動的一個轉變,多省份已率先出臺省級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從已有項目的地域分布來看,經濟較發達的江浙滬、鄂湘粵地區領先于全國;從項目的類別來看,由于城市內的“棕地開發”所具有的土地開發價值,工業污染場地修復略微領先于農業耕地的修復和礦山修復,因此假設在“十三五”期間,工業場地、農業耕地和礦山的修復比例分別為7%、3%和5%,則對應的市場空間約為1900-3500億元。
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商業用地修復機會較多,湘江流域治理等政府重點投資項目值得企業關注,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參與PPP“打包”模式介入土壤修復。
“十三五”期間市場規模達千億級別
在“十二五”的政策熱潮下,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迅速,雖市場規模較小,但未來巨大增量市場可期,預計“十三五”期間市場規模達到千億元以上。
隨著多部環境監測政策的出臺,我國環境監測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標志著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將不斷強化。此外,由于環境監測的基礎性,不僅釋放了水、大氣等領域的市場需求,也刺激了對環境監測行業的需求。
展望“十三五”,環境監測政策扶持力度將持續加碼。首先,新環保法、水十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十三五”規劃、“互聯網+”綠色生態等重磅政策陸續地出臺,環境監測原有的市場領域將進一步地拓展,環境監測的新市場領域巨大,例如新興VOCs(揮發性有機物)、土壤等監測設備領域。
環境監測細分市場多且差異大,總體可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監測又主要分為空氣環境質量,水質,土壤,噪聲等,污染源監測又分為污水,廢氣,重金屬等。
從目前的市場打開情況來看,主要的市場在空氣環境質量、水質、污(廢)水、廢氣和即將迎來發展的重金屬監測。
環境監測市場在“十三五”將迎來明顯增量市場,但這種市場的天花板可以預見,國內監測企業也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細分市場迅速消耗殆盡的危機。
在此背景下,企業未來可以尋求兩條道路:
● 一個是通過橫向并購迅速切入相近的子行業,提升技術,進入分析儀器以及實驗室用品的藍海,這條路已有諸多國際成功的先例。
● 另一個是打造平臺型公司,未來 PPP打包項目是環保訂單的重要形式,在承接政府的PPP訂單上平臺型公司更有競爭力。